时下,补钙已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一方面,由于饮食、文化、环境和社会等因素,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钙营养不良问题。据调查,我国学龄前儿童因维生素D缺乏等原因引起的钙营养不良达50%,由此引发的小儿佝偻病患病率达30%以上;孕产妇因钙营养不良引发的低钙症状的发生率达60%,产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10%以上;由于在儿童及青春期等骨量积累峰值期钙营养不良,我国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达40%。另一方面,某些厂商和媒体由于缺乏对钙营养问题的科学认识或出于商业目的,大肆宣传“全民缺钙,全民补钙”,“补钙可治百病”等,带来了钙制剂的滥用。据估计,我国约有数千万人通过服用钙剂补钙,是世界上钙制剂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补钙的方法,不仅补钙效果不佳,造成了浪费,有的还给身体带来危害。据昆明、广州等地调查,每天服用某单纯钙制剂的儿童,其佝偻病的患病率与未服钙剂组基本相同。而据武汉、哈尔滨等地的实验数据显示,服用某钙剂后,有近20%的小儿和孕产妇血浆总钙浓度(简称“血钙”)超过正常上限。
缺钙与钙制剂的滥用已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今年8月,消费者协会发布了第9号消费警示,提出消费者要注意科学补钙,慎防补钙误区。但是消费者如何才能确定自己该不该补钙?补什么钙好?补多少钙合适呢?为此首先就需要知道自己缺不缺钙,用科学来指导补钙。
评价人体钙营养水平常用影像学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双光能骨密度仪能较可靠地反映人体全程钙营养水平,但只有少数大医院才有这种仪器,且每次检查费需100多元,因而难以在基层推广应用。血钙也不能很好反映人体钙营养水平。因为人体有一套完整的血钙调节系统,血钙的波动范围仅为3%,据统计,严重的钙营养不良病人中仅有30%的人血钙降到正常下限以下。科学家发现,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是反映骨代谢状况的最好生化指标。当人体钙营养不良导致成骨过程障碍或骨质疏松时,血中的BAP活性会升高。
为了给大众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检查体内钙营养水平的检查技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组织国内临床酶学专家和干化学试剂专家,研制成功了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特点的测定血中BAP活性的检查技术,并开发成商品试剂盒ZS-isoAPNB/AB(骨检灵),检测时,只需取微量末梢血,即可查出血中BAP活性,特别适合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使用。根据测定结果,可以确定受试者属于正常人群、预防人群还是病人,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补钙,需服预防剂量还是治疗剂量的钙剂。研究人员还发现采用不同治疗方案,BAP的阴转率存在明显差别,这就为补钙者选用钙剂提供了科学依据。补钙者服药4周后复查BAP,如BAP活性仍无变化,则应更换钙剂。通过BAP的变化,还有助于确定钙剂中是否含有维生素D和维生素D是否有效,并避免长期服用导致不良反应。